數十年的經驗及技術

蘇榮燦,台南佳里人,因為父親從事代耕農業的關係,他從小就幫忙家裡務農。在經歷過一陣在外拚搏的日子後,最終還是回到最熟悉的家鄉,承接老父親的事業;但說是承接,不如說他是藉由代耕,將他對雜糧的熱愛散播出去。
「台灣的雜糧自給率原來沒有這麼的慘,在民國60、70年代,南部種植的黃豆、黑豆、飼料玉米、芝麻,耕作面積都是以幾百公頃來計算的。」蘇榮燦說。在代耕業輝煌的年代,他常常載著他的「重兵猛將」(農業機械)們東南西北的跑。但隨著WTO開放進口雜糧後,本土雜糧終究不敵低價競爭而越趨沒落。

在這樣一個時代的氛圍下,蘇榮燦卻在家鄉堅持著他的雜糧事業。綠豆、黑豆、黃豆、芝麻等雜糧作物,起初小面積的試驗到現今的幾甲地,十幾年如一日的紀錄田間情況,並且為了保持品質而自己留種;數十年的經驗及技術累積,在台灣雜糧自給率低迷的現在,顯得彌足珍貴。
「在台灣種雜糧肯定是辛苦的,但絕對是一定要做的事,而且應該更多人加入一起做。」蘇榮燦說。在農業打滾了幾十年,他對於農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及見解。他樂見越來越多農夫投入雜糧的生產,並且也不吝將幾十年的經驗與農民及政府單位分享。他堅信,當越來越多人加入雜糧種植的隊伍,願意提供優質的本土雜糧給消費者時,台灣的食物安全及農業環境才會越來越好。